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聊城

临清七旬老太孙洪兰照顾患病大伯哥十六年

2012-02-09 05:22:00    作者:本报记者 王兆锋  本报通讯员 孙维华 罗晓洁   来源:大众日报  我要评论

关键词:
[提要]
    ■民生故事
  □ 本报记者 王兆锋  
   本报通讯员 孙维华 罗晓洁
   
  “小二!小二……”2月7日上午11时许,85岁的康宗成躺在床上,用沙哑的声音不停地喊。
  “小二”是康宗成对78岁的弟弟康宗义的称呼,不过孙洪兰知道,这是在叫她这个弟媳妇,就立刻放下手头的活儿急匆匆赶过去,原来是康宗成要吃东西。
  孙洪兰折身返回厨房,麻利地煎了2个鸡蛋,端到康宗成床前,一口口地喂他吃。
  喂康宗成吃完鸡蛋,孙洪兰又帮他翻身、整理被褥,一番折腾下来,炕不太热了,于是她抱来柴火开始烧炕取暖。“烧炕时不能让屋里有太多烟,那样他(康宗成)不愿意。”今年71岁的孙洪兰说。”
  1996年,家住临清市松林镇张庄村的康宗成患脑血栓瘫痪在床,他没有家室、子女,是村里的五保户,弟弟康宗义、弟媳孙洪兰是他唯一的依靠。
  孙洪兰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康宗成的责任。屋漏偏逢连阴雨,第二年,丈夫康宗义又得了同样的病,致使行走不便,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  “晴天的时候就把他(康宗成)架扶到院子里晒晒太阳,后来他生活不能自理了,擦屎端尿,都是孙洪兰一个人伺候,她从来没有过怨言。”孙洪兰的邻居张明兰说。
  康宗成脾气很大,有点事就要喊人,来得慢一点就要发脾气。孙洪兰一听到喊声,就会立即赶过去。入冬以后,孙洪兰晚上睡觉从不脱衣服,因为午夜要频繁起床照顾康宗成,她索性和衣而睡。
  “两年前,他在里屋,我们在外屋,照顾起来比较方便,后来他非得到隔壁这个屋住,争不过他,就收拾了一下,帮他搬过来了。”孙洪兰说。
  孙洪兰说,晚上康宗成敲墙、大声叫人,并没什么需要帮助的,就是想有人过去看看他,这就是一种心理安慰,人上了年纪,都希望有人关注。
  前些年,当地政府准备安排康宗成到敬老院生活,孙洪兰有些不忍心。“咱们能伺候,为啥非要住敬老院给人家添麻烦,从我内心说不过去。”
  孙洪兰坦言,这么多年过去了,她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。“我不嫌脏,也不觉得累,感觉过得挺好,只要他活一天我就伺候他一天,让他过得好好的。”
  尽管康宗成的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,但他头脑比较清醒。“这样的人,全国也找不出几个,要不是她,我早就死了。”康宗成说。
  “她的公公婆婆和爹娘,四个老人的晚年都是她伺候的,有好几年的时间,她同时伺候公婆和父亲三个得病的人,真不容易。”孙洪兰的邻居王艳珍说。
  “俗话说,久病床前无孝子。她伺候大伯哥这么多年,确实受了不少罪,吃了不少苦,这些我都亲眼看到了,可她还不愿意麻烦儿女,我看着就很感动。”孙洪兰的前邻居单忠仁说。
  孙洪兰姊妹7人,她也有两儿三女,大家族成员之间关系很和睦。“这都得益于孙洪兰做事厚道,心肠好,这在全村都是公认的。”张庄村村支部书记侯举鹏说,孙洪兰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,应该大力提倡,特别是对当前的年轻人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。为此,春节前,他和几名干部将一袋面粉、一桶食用油及300元现金送到了孙洪兰家。
  “这些新年礼物是张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代表全村600多村民对孙洪兰的奖励,同时也是全村人对她美好品德表达的一种敬意。”侯举鹏说,村里人提起她,没有一个不伸大拇指的。

解西伟

editor

更多

 
 
 
我要评论

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,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、复制、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,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。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,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大众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大众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30日内进行。

 
投稿热线
fo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