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滨州
本站搜索:

馆内配套设施不足 滨州市图书馆门庭冷落盼转型

2012-08-08 10:53:00     作者: 侯晓    来源: 齐鲁晚报  我要评论

关键词: 市图书馆 图书利用率 牧羊人 延伸服务 音乐耳机
[提要] 图书馆本是市民争相前往汲取知识营养的场所,但记者连日调查发现,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,内部配套设施不足,网络电子图书冲击等原因,滨州市图书馆内图书利用率较低,市民很少光顾。随后,市图书馆在市区东西部先后又开设了9个图书共享服务点,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等条件,争取更大的图书覆盖面。

  图书馆本是市民争相前往汲取知识营养的场所,但记者连日调查发现,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,内部配套设施不足,网络电子图书冲击等原因,滨州市图书馆内图书利用率较低,市民很少光顾。传统的借书读书方式似乎面临没落的境地。为更好地利用资源,滨州市图书馆通过设立公共服务点、实行社区图书分馆制等创新尝试,力争提高图书流通和利用率。

  市图书馆藏书丰富,但很少有市民前来借阅。   本报记者 侯晓 摄
现状 >> 藏书量接近50万,人气却旺不起来
  近日,记者来到位于滨州国际会展中心三楼的市图书馆。在借阅室门前,记者看到室内大约有二十个书架,上面摆满了各类图书。在大厅南侧的电子阅览室前,透过门窗玻璃可以看到,内部有将近二十张电脑桌,用塑料纸盖着,桌上并没有电脑。记者在图书馆内观察了一小时时间,竟没有一人前来读书借书。
  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市图书馆最早位于渤海七路百货大楼附近,2006年底迁址到会展中心三楼,这里属于过渡性的图书馆。由于馆内配套设施不足且地理位置过于偏僻,所以平时来图书馆的市民基本都是借书的,读书的市民很少。目前,位于黄河十二路渤海十六路的文化中心正在建设当中,落成后图书馆将再次整体搬迁。
  滨州市文化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图书馆内书籍一直在不断更新,截止到去年年底图书馆藏书量已达49.5万册,下一步还有扩增计划。“图书馆之所以少人利用,除地理位置偏僻和内部设施不足,更重要的是市民普遍缺少读书习惯。到图书馆读书的市民群体,基本上以老年人为主,年轻人普遍缺失。”该工作人员说。

探索 >> 开展“延伸服务”,设立共享服务点
  据了解,为培养市民读书的习惯和方便市民就近读书,滨州市图书馆曾在2005年做过一次大胆的尝试,滨州市图书馆开始设立公共服务点的创新尝试,以市图书馆为大本营,将书籍向全社会延伸。
  2005年7月,市图书馆与滨州魏桥集团合作,在工人的两个单身宿舍区设立了两个共享服务点,由魏桥提供场所,市图书馆免费提供图书,只需交20元押金就可以免费借阅。前来借书的工人读者络绎不绝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  随后,市图书馆在市区东西部先后又开设了9个图书共享服务点,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等条件,争取更大的图书覆盖面。
  对滨州市来说,建立共享服务点是一项图书进基层具有变革性的举措,效果显著,但数量偏少,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图书的社会覆盖面。按照计划,市区图书共享服务点建设数量有20余个,但由于专门管理人员有限,导致目前较为成熟的服务点只有9处。
设想 >> 拟建社区分馆制,各社区互相联网
  记者从滨州市文化局获悉,为更大限度提高市民的阅读兴趣,推进公共图书进基层,滨州市图书馆正在积极探索新路子,拟在市区人流量较大的8家单位和各个社区实行社区图书分馆制,目前这个设想正处于研究阶段。
  据介绍,所谓的“图书分馆制”是指在滨州市图书馆的基础上,在各个社区建立子图书馆,各社区间图书馆可实现两两之间的信息流通。例如,市民在A社区借阅书籍,可在B社区归还。同时,社区子图书馆均又可滨州市图书馆形成联网。
  “这样一来,市民不必大老远跑到滨州市图书馆借阅书籍,随意一个社区便可借阅到喜欢的书籍,一定程度规避了地理位置偏僻带来的麻烦,既可提高图书流通和利用率,又可很大程度上培养市民的读书兴趣。”

图书馆如何“热”起来,市民有话要说
  市民张先生:图书馆自身应做好服务,为读者提供免费班车。在各大中小学定期开展读书活动,邀学生走进图书馆。联合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,尽可能为市民提供读书资讯。
  网友“牧羊人”:改善图书馆借阅环境,除基本配套设施要跟上,建议尽可能增强图书馆的娱乐性,例如在室内安装液晶电视,座位上安装音乐耳机等,以增强图书馆的舒适度。
  市民刘先生:定期在图书馆开展迎合大众且有趣味性的娱乐活动,例如免费电影、书法比赛等,最大限度吸引潜在读者群。 
  市民苏先生:图书进基层要迎合不同群体的需求,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大量工作,深入基层了解市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书。
  网友“行走的洞察者”:简化借书程序,服务多元化,开展网上、电话借阅。定期开展旧书拍卖活动,拉近与读者的距离。

王晓亮

editor

 
 
 
我要评论

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,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、复制、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,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。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,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大众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大众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30日内进行。

投稿热线
foot